红色文化融入社区教育的实践探索
.png)


为促进社区教育提质增效,应进一步加强红色文化与社区教育的融合实践。开展红色文化赋能社区教育融合实践,对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境界和人文素养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可为社区红色教育注入新活力与新内涵。因此,社区教育主体应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注重红色文化赋能,进一步推动学习型社区高质量建设。
建设社区红色文化教育队伍
社区教育关乎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推动学习型社区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加快建设一支信仰笃定、理念先进、理论扎实、技能卓越的现代化社区教育队伍,有其紧迫性和必然性。
重塑主体队伍。坚持党对社区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联络、组织和协调作用,采取主动报名、组织推荐、公开招考、群众上报等多种渠道,在社区居民中挖掘、吸纳有学识、有见解、有理论、有技能的教育人才,包括模范标兵、烈士遗属、老党员、老英雄、社区“红人”、退休教师、党务工作者等,以专职、兼职、义务讲解员的方式参与到社区红色文化教育工作中,从而为社区红色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同时,社区党委还可加强与地方院校、红色展览馆、陈列馆、纪念馆、红色基地等的沟通与联络,构建社区教育工作联盟,以定期公派交流、定向扶持、公益宣讲、实践调研、党建团学等方式,吸引更多力量参与到社区红色文化教育相关课堂教学、学生管理、课程设计等各项工作中,从而达成人才引进、扩充教师队伍的目的。
强化队伍管理。社区党建小组应加强对各类教师队伍的集中统一管理,建立专门的队伍管理手册,包括课程安排、队伍培育、教学实效考核等,增强教师队伍参与社区红色文化教育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组建集中培训和联络沟通机制,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和社交媒体构建教师集中教研、集体备课、教研交流大平台和学习共同体,为有序推进社区红色文化教育工作提供支持。同时落实以老带新、结对帮扶、选树榜样、表彰先进的机制,从而起到凝心聚力、协同育人的作用。
营造社区红色文化教育氛围
红色文化赋能社区教育,应注重营造有利于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教育空间和文化空间,真正提升社区以红色文化为载体赋能德智教育的育人实效。因此,社区党委领导班子和工作队伍应结合社区的物理空间属性和精神空间属性,制定针对性的文化渗透办法,激活社区红色文化教育活力,推动社区文化教育繁荣发展。
建强文化阵地。提升社区公共空间利用率,打造一批红色文化主题长廊、党建文化墙、红色文化主题雕塑、文化广场,增加以红色文化元素命名的街道、楼宇、文化场所,以及红色宣传标语、党徽党旗等;利用社区内部文化宣传栏、宣传板报、社区广播、电子显示屏,定期开展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展示与宣传活动。同时,注重在社区内部党群服务中心、流动服务小站、文化驿站、文娱活动中心、阅览室等,摆放与红色文化相关的经典书籍、宣传图册、音像资料、报纸刊物等,满足广大社区居民的多元文化需求。
推动空间再造。在原有文化空间的基础上打造集文化教育、文艺活动、实践体验、运动健身、文化议事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活动中心,完善社区食堂、教育、养老、医疗、心理咨询等功能室建设,助力社区红色文化教育高质量发展。定期组织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活动,包括诗歌朗诵、经典诵读、电影展播、知识竞赛、民俗体验活动、主题展览等,进一步强化广大社区居民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在重温红色经典的过程中不断强化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开展数字宣传与数字文化建设。综合应用各类新媒体宣传平台开展网络社区红色文化教育,以迎合社区居民在线阅读、数字体验、线上互动等的趋势与偏好,定期推送各种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内容,强化社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
增强社区红色文化教育辐射
社区教育的本质是为社区发展服务。社区教育作为面向全体社区居民的一种教育形式,应充分考量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和文化接受程度,按需施策、按需供给,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社区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应充分体现灵活性、多元化、大众化、终身性特点。
提升内容融入多元性。社区教育应注重将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文艺作品、历史文物及建筑设施类、历史遗址类、哲学观点类、道德情操类、革命理论类、法治精神类、实践经验类等各种文化资源融入内容体系中。在增强课程体系层面灵活性中,社区教育应注重构建包含通识课程、特色实践课程等在内的课程体系,同时也应抓好日常教育和网络教育,注重在日常生活实践和网络空间渗透红色文化。在通识课程中融入党史学习教育、“四史教育”等,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政策方针、决策部署等;在实践课程中,要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红色研学、劳动实践、志愿服务、公益宣讲等各类实践活动,引导社区居民自觉运用红色家风来化解邻里纠纷、用实践经验来开展民主自治、用革命精神来凝聚奋进合力等,帮助社区居民深化对红色文化思想内涵、精神实质、价值意蕴的理解与认同。
增强主体覆盖多维性。社区应构建涵盖“红色文化+”系列的老年教育、亲子教育、家庭生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培训教育、社区矫正教育等各类群体的课程体系,同时积极开发在线课程,开展数字化教育和远程教育,从而满足不同群体的受教需求,促进社区居民提升素养、全面发展。